首先是跑題的部分,最近聽到“交互設計師的危機”的說法。這個話題已經有了不少討論,比如Cooper上的文章“交互設計前途渺茫”(Alan Cooper,被譽為交互設計之父,見www.cooper.com,它的“concept Projects”我認為是情景應用于設計表達的一個良好范例)。DavidW同學做了翻譯,并有感而發(fā)的寫了一些文章如“交互設計師如何提高自己的能力”其中頗具諷刺的語言風格很讓人喜歡。又如Mark Blythe的文章“從鼠標到iPod,設計師之死”,這篇有些文藝性的文章給了我一些關于設計師前途的啟發(fā)。
交互設計師的前途在哪里?DavidW同學說到,交互設計師沒什么考核標準。加上所用的工具亂七八糟:十八般觸手可及的東西,就連餐桌上擦嘴的紙巾都可以拿來干活,進一步懷疑那些使用餐巾工作的交互設計師是從餐飲業(yè)轉行過來的,頗具諷刺意味,卻也很坦誠。我想門檻過低,必然導致行業(yè)認可度不足,專業(yè)度不夠,工程師就會把設計師比作美工。這些都值得我們思考,不過一時不至于心灰意冷,Alibaba UED團隊的文章“交互設計師的專業(yè)度表現(xiàn)”,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交互設計師功課及格的問題,然而看完后讓我更感興趣的是“100分”設計師該如何煉就。
我想無論Cooper的網站,DavidW,或是Mark Blythe,都試圖給交互設計找出一條前途光明的道路。他們有著各自不同的前瞻性的思考,值得借鑒。我也想借助這個話題,提供一個相對不同的思路,談一談在現(xiàn)有趨勢下如何創(chuàng)造更好的設計以緩解“危機”。
先看趨勢。Mark Blythe 提到:“早期計算機界面的設計者主要關心一些可測量結果,人們在不同的界面上需要花費多少時間完成一個任務。這樣的問題可以通過觀察和實驗來解決,設計的過程相當的清晰透明?!边@讓我想起了網頁設計同學說到的“網頁端的設計需要能讓用戶快速定位目標,點擊,快速響應”。不難發(fā)現(xiàn),其實這個過程的量化最終是解決可用性層面的“效率”“效用”問題,作為基本的設計原則,這些無懈可擊。但值得一提的是,不論瀏覽器的框架或是網頁內容本身,這種趨勢正在悄然的發(fā)生變化,比如piovt和google wave。他們越來越“App化”。因為長遠考慮,摩爾定律使得關于效率效用的問題越發(fā)的退出人們的視線,而當搜索引擎都趨向于快速準確的提供搜索結果;華麗的用戶界面不再是技術門檻之時,傳統(tǒng)的用戶體驗雖然依舊是主旋律,卻有些力不從心。交互怎樣才能助力設計并將其推向一個新的高度?我想主要有兩個方向,其一是新技術的刺激,VR虛擬現(xiàn)實,AR增強現(xiàn)實,TUI可觸界面等等,前一段知名的MIT學生的第六感裝置就是AR 技術的一種變形。另一個方向是提升現(xiàn)有體驗,找出新的設計點。這里提出我一些自己的體會,我暫時將他們描述為設計中的優(yōu)雅及節(jié)奏。
舉幾個工業(yè)產品的例子來說明。這樣舉例一個原因是我的工業(yè)設計專業(yè)背景,另外一個是工業(yè)產品比信息化產品更早的遇到了可用性的瓶頸,用戶已經不再關心他們的效用,效率。而轉向了更為高層次的需求。從他們身上我們可以試圖尋找到一些提升現(xiàn)有體驗設計的靈感。
首先是Apple,Apple的設計不論硬件還是軟件上都是業(yè)界的領導者,最初認識到它的優(yōu)雅可以說是從它的呼吸燈開始的,從powerbook g3和ibook起,只要當用戶合上筆記本的時候,位于筆記本前端的睡眠指示燈就會呈呼吸狀的閃動。細細想來,這種親切感仿佛源于人的內心,與其說它是視覺效果不如把它比作成一種共鳴。Apple的這種設計思想貫穿了它產品線的始終。我把它稱為:符合用戶的經典思維。所謂經典思維,可以看作我們成長過程中(或天性中已存在的)認為事物固有的樣子和屬性,一個簡單的例子,物體從A點到B點,經典思維認為它必定經過一個路徑,而不會是在A點消失B點出現(xiàn)。當然如果此時恰好是霧天,那么它漸漸消失在A點而后在B點漸漸出現(xiàn)也是符合經典思維的。我們再將這個過程細化,從A點到B點,現(xiàn)實世界中的物體必定經歷一個先加速后減速的過程。而不是一上來就有固定的速度。這個感覺有點像拉開一個抽屜。我們先來看看Apple是怎么做的。我試著著做了一些非常初步的工作。以下是用相機拍攝下來的iPhone短信程序的屏幕切換動畫,將動畫單幀播放,可以得到以下一系列截圖。因為每個單幀畫面的間隔時間相同。我們把每幀變化的結果放到坐標軸上,試著將“優(yōu)雅”進行一些量化。
0
喜歡他,就推薦他上首頁吧^_^
0371-86068866
4008887269
cndesign@163.com
CND設計網(CNDESIGN)會員所發(fā)布展示的 “原創(chuàng)作品/文章”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,任何商業(yè)用途均需聯(lián)系作者。如未經授權用作他處,作者將保留追究侵權者法律責任的權利。
Copyright ©2006-2019 CND設計網